“非遗传承过去常面临的经济困境:从业者收入微薄、日子困顿,生活难以为继等,在现代化经济生态中,有了更多解法。”
文 / 巴九灵(微信公众号:吴晓波频道)
“年味又淡了”,这依旧是绝大多数人对今年春节的最大观感。
城市禁放烟花炮竹,春运拥挤不得已选择就地过年,走亲访友变成线上拜年,许多传统年俗习惯要么消失、要么压缩,记忆里的“年”再也难见。
但和往年不同,今年春节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: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“非遗版春节”。
早在2010年,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就持有一个鲜明观点: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。
他说“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,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‘年味’。”
时隔近十五年,冯老“春节申遗”的夙愿成了现实。
2024年12月4日,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春节申遗成功
当“春节”挂上“非遗版”的后缀,除了一如既往要过个团圆年,当然也紧跟时事,过个“非遗年”。
今年的春晚先为“非遗年”打了个样。
甫一开幕,视觉秀《迎福》就集中呈现了16种非遗,震撼开场。
“金玉满堂,五福临门”“草木作纸,五色斑斓”“水润万物,五韵缤纷”,一句句祝福语导入下,精彩纷呈的非遗展示令人眼花缭乱、目不暇接,一副属于中国的“年之韵味”“春之盛景”的画卷就此拉开。
李子柒亮相春晚《迎福》
图源:央视新闻